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国画学习方面的一些见解。
本期内容的提供者,是我们习墨去的刘伟杰老师。
下文是刘老师对于国画气韵方面的一些见解,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迪与帮助~
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与鉴赏,无不涉及中国美学中特有的“气韵”这一概念。那么“气韵”到底是什么呢?
它不是外在的形质(笔墨、章法),而是内在的精神。没有气韵的作品,没有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作品,就没有了生命力。气韵是画之魂,作品失去了灵魂,艺术魅力就不存在了。
那么“气韵”在山水画中是什么呢?
清代的唐岱,在《绘事发微》中论述:“……。气韵者,非云烟雾霭也,是天地间之真气。凡物无气不生,山气从石内发出,以清明时望山,其苍茫润泽之气,腾腾欲动,……”。
唐岱作品
据此而论,山水画的气韵,不是山中之云烟、雾气,而应该是山的精神,山的气质,山的个性。画太行山水,当不失太行山雄浑、浩然的气质,画出刚毅而质朴的个性。画长白山水,当不失冰雪晶莹下蕴藏无限生机、林海茫茫、雪原浩瀚之气。画泰山、黄山、桂林山水……,都应画出各自的精神气质和个性。有的如至尊,有的如淑女,有的磅礴,有的娟秀,各显其神采情趣。
一年四季寒暑变化,自然中的山水必然显四季之特征,北宋郭熙形象生动的比喻:“春山艳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”是前人在置身大自然中长期体验、观察、感受到天地之灵气所得来的。
郭熙《早春图》
山水之精神要在深入大自然中得来,山水的精神与作者的精神融汇贯通,气韵则不难求。古往今来所有有成就的山水画大家,无一不是深入自然,体察自然山川之奥妙,而悟得山水之气韵者。
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
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公望在《写山水诀》中谈到自己写生时说:“皮袋中置描笔在内,或于好景处,见树有怪异,便当模写记之,分外有发生之意。登楼望空阔处气韵,看云彩即是山头景物。”他早年常登虞山,探其朝暮之变,四时之景;泛舟尚父湖,考证沸水崖之皴。晚年移居富春,领略江山钓滩的胜景。《富春山居图》就是其写江山之胜的传世代表作之一。
清代石涛也曾云游许多名山大川,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体验。主张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。“山水真趣,须是入野看山时,见他或真或幻,皆是我笔头灵气。”他的山水画千情万态,生气勃勃。
石涛作品
气韵这个词给人难以捉摸的感觉,气韵二字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上的“元气说”和文学上的“文气说”。古代思想家将“气”视为万物的原始本质,认为世界是运动者的元气构成。传统中国画论中将“气”归为褒贬两格,“褒”为“书卷气、山林气、庙堂气、逸气”等。“贬”为“俗气、匠气、江湖气、市井气”等。
因此,气就引申为评价画家优劣的精神内涵的标准。气韵在中国山水画中,是指神气与韵味之总和。南朝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于“六法”之首,可见其重要。
画之气韵是画家学识、修养、情感的自然流露,画者出之于无心而为之。刻意求之而不能得。所以,画自古有“神、妙、能”三品之别是很自然的了。从而可以看出画外功的重要性。
董其昌作品
古人对气韵的见解不一而足,其中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。如董其昌《画旨》中有“气韵不可学,此生而知之,自然天授”的说法。从其字面去理解,绘画的气韵,是天生的,后天是学不成的。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,完全否认了学而知之的道理。况且画之气韵是画家的学识修养与绘画技艺融汇的结果,只要广学博识,加深修养,厚积薄发,是可以学得的。
气韵不是形式,但它必须借助形式得以表现。世上有能绘而无气韵者,但无不能绘而有气韵者。因此,笔墨功力、章法布局等技艺的高低,直接影响能否最丰富、最有力、最细致生动地表现对象,没有它们,则没有国画艺术,不用笔墨、不循章法,也就脱离了中国画的范畴,更无须谈中国画的气韵了。
唐岱在《绘事发微》中有论:“气韵由笔墨而生,或取圆浑而雄壮者,或取顺快而流畅者,用笔不痴不弱,是得笔之气也。用墨要浓淡相宜,干湿得当,不滞不枯,使石上苍润之气欲吐,是得墨之气也。不知此法,淡雅则枯涩,老健则重浊,细巧则怯弱矣,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。”
因此中国画优秀的传统笔法、墨法、章法等,得以久传不失,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。
综上所述,气韵是中国画的美学法则,是画家人文修养和心灵的体现,是由笔墨而生,欲创作出气韵生动的山水画,须中得心源,博学广识,修养心情,善养浩然之气。须外师造化,深入自然,认识自然,体察自然之奥妙。须勤于笔墨,厚积腕底之功,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中浩荡之思。置身画道,内功、外功双修双炼、融汇贯通,终能成正果。
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!
习墨去·文也书院,开设了线下书画研修交流场所。
主要包括:学术交流、书画研修、名家讲堂、人文雅集、艺术收藏、书画策展
各位有兴趣同城书画爱好者,可以前来进行学习交流~
地址:太原市迎泽区海子边街28号文瀛公园东门东北角(习墨去)